信息索引號 | 014034703/2022-01338 | 發文日期 | 2022-10-10 | 公開日期 | 2022-10-10 |
文件編號 | 錫府發〔2022〕24號 | 發布機構 |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 | ||
內容概述 |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錫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
政策解讀鏈接:http://www.elinfografo.com/doc/2022/10/10/3787384.shtml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錫山區
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開發區、商務區、臺創園管委會,度假區管理辦,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各辦局,區各直屬單位,駐區各條線單位:
現將《錫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0日
錫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高全區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進一步推動錫山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根據《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無錫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工作要求,結合錫山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論述,突出高質量發展總導向,以建設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主線,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現代治理能力,發揮政府部門和市場力量相結合的重要作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為建設“健康錫山”做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末,建成與錫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狀況、市民體育需求相匹配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民健身主要指標達到全市平均水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4.2平方米;人民群眾健身意識普遍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超過48%,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保持在95%以上;全民健身服務更加優質,各級體育組織作用發揮更加明顯,全民健身活動更加豐富多樣,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45人。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全民健身設施供給
盤活城市空閑土地,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空地、廣場、公園、景區等資源,構建布局合理、城鄉覆蓋的公共體育設施體系。推進重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建成錫山體育中心,推動萊茵體育綜合體投入使用。加快城市綠道、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社區文體廣場等場地設施建設,推進城鄉“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農村社區體育健身工程的提檔升級,全區各鎮(街道)基本建成5個健身項目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運動場,各行政村(社區)體育活動室和多功能運動場基本建成。到2025年末,全區新建改建各類體育公園10個,新建健身步道50公里,新建籠式足球場、籃球場10片,新建智能化健身路徑(健身驛站)10套。
統籌新建居住區與老舊居住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新建居住區要嚴格落實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積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件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確保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施工、驗收和使用。老舊小區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進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空閑地等閑置資源改造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體育場所。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推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公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將公共體育設施維護管理納入到城市精細化管理范疇,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水平。
專欄 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建設工程
(1)新建或改建區級體育公園1個,鎮(街道)級體育公園9個,各村(社區)建設1個村(社區)級體育公園或小游園。
(2)新增健身步道、騎行道、登山步道50公里。
(3)新建或改建籠式足、籃球場10片。
(4)新增智能健身路徑(健身驛站)10套
(二)不斷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供給
全面構建群眾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活動,舉辦第五屆區運動會、“悅動錫山”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組織參加無錫市第十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探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賽事,積極謀劃打造群眾身邊的活動特色品牌,支持街道(鄉鎮)、社區(村)舉辦體育賽事活動,推廣“小、精、新”體育運動。積極為社會組織和市場提供指導服務,鼓勵與吸引其依法自主舉辦全民健身活動,通過全民健身活動的舉辦,不斷擴大有組織健身的群體,精心打造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棋類、健身氣功等健身項目區級聯賽,不斷發展游泳、自行車、廣場舞、武術、水上運動等健身項目。針對職業人群的行業特點,積極推廣普及工間操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活動尤其是職業人群和特殊群體的健身活動。
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新形勢,創新賽事活動舉辦模式,運用物聯網技術,探索多渠道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服務,舉辦網絡賽事及線上指導活動,提升全民健身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到2025年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8%以上。
(三)持續增強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健全體育社會組織體制機制,擴展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和類型,規范和監督體育社會組織行為,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提升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能力。優化體育社會組織間的溝通與合作機制,拓寬服務內容,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服務質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鼓勵開展大眾健身活動或賽事的市場化運作。加大體育社會組織扶持力度,創新獎補機制。推進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建設,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強區體育總會,支持群眾性體育社團、體育協會建設發展,到2025年底,區級單項體育協會達16個。
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電子檔案庫,到2025年底,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45人;大力吸收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健身教練、醫護、養老等專業人員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斷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強化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培訓質量,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上崗服務率和指導居民科學健身水平。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完善志愿者注冊管理和培訓制度,積極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
加強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和體質健康干預,深入開展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研究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閑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學指導。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保健體育廣泛開展。開展符合女性特點的多元化、便捷化的體育活動。
(四)推進體育產業提質增效
完善體育全產業鏈條,促進體育與相關行業融合發展。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體育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生產方式、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促進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育制造領域應用。依托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在要素共享、空間分布的耦合關系,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一批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穩步推出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經濟效益良好的綜合體項目。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積極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開拓競賽表演業新空間,著力打造一批擁有錫山自主品牌的體育賽事。高標準組織舉辦宛山湖國際馬拉松比賽和“宛馬”系列賽事,不斷提高辦賽水平,提升參賽體驗,打造“宛馬”品牌,爭創中國田協“金牌賽事”。辦好全國健美錦標賽暨世界健美錦標賽選拔賽(錫山站)、“過百齡杯”全國業余圍棋公開賽、江蘇省青少年帆船聯賽等品牌賽事,不斷擴大賽事影響力,突出品牌吸引力。完善賽事產業鏈條,形成行業配套、產業聯動、運行高效的賽事產業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錫山體彩高質量發展。
(五)推進全民健身協同融合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將青少年作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人群,提高青少年身體素養。成立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教育與體育部門之間的合作激勵機制。推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開齊開足學校體育與健康課,每人掌握2項運動技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達到97%以上。推進“三大球”進校園工作,開展青少年體育技能專業培訓。構建市場化運行機制,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培訓,推動青少年體育服務進學校。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督查機制,確保學生校內、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學校體育特色社團建設力度,加大體育師資隊伍與教練員隊伍建設力度;豐富青少年體育賽事,發現、挖掘和培養青少年后備人才。
推動體衛融合。推進健康關口前移,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樹立運動健身榜樣、宣傳運動健身方法,全面提升居民運動促進健康意識。推動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的聯動,配套出臺并實施《錫山區關于促進體醫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整合體育、衛生醫療資源,建設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站點,重點圍繞慢病健康干預、培養專業隊伍、打造試點實體三個方面開展工作。在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有條件的鎮(街道)衛生院試點開設運動康復門診。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結合各類健身和健康主題日,深入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面向群眾提供體衛融合科普指導服務。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鼓勵具備條件的社區、行政村和企事業單位建設實用的國民體質監測,每年全區國民體質參檢人群不少于3000人次。
促進體旅融合。發揮錫山山水資源優勢,利用各類體育公園、旅游景區、產業園區等載體,融入體育健康元素,強化體育健身功能。支持規劃建設體育特色小鎮、體育生態公園等體育旅游綜合體。
加強文體融合。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提升城市軟實力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和作用,營造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社會輿論氛圍。廣泛開展以影、音、書等為載體的體育健身文化宣傳,提高公眾對科學健身的知曉率、參與率,提升運動健身效果,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全國大眾體育賽事交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區各級要加強對群眾體育事業的領導,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把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推進,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社會事業發展評價體系等各類社會建設指標,確保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實施。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指導委員會機構設置,統合政府部門、社會體育組織、市場以及社會居民,構建起平等協商、多元參與、協同合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共同體。
(二)保障經費投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群眾體育經費投入機制,進一步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投入方式。全區各級要將群眾體育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持市民健身消費。鼓勵社會力量對群眾體育事業進行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依法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三)推進依法治體。認真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江蘇省全民健身條例》等,保障居民平等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權益。進一步規范政府部門職責,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群眾體育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區級發展改革、自然資源和國土規劃等部門要完善規劃與土地政策,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體育用地。
(四)強化安全保障。加大公共體育場館、重大體育賽事活動的安全檢查力度,按照“三管三必須”的要求,嚴格落實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崗位行為責任。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范和應急保障機制。落實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防控指引,確保體育場館開放和重大體育賽事活動防疫安全。
(五)優化評價機制。全區各級要高度重視群眾體育工作,將其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和基層體育團體自治制度,將全民健身服務納入社區服務網格進行管理。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